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,在助残日到来之际,我们来认识一位扎根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何智芳。
何智芳是广东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,从事特殊教育工作33年来,无论岗位如何变化,她始终践行着心底的那份愿望,让每一个特殊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。
早上7时40分,何智芳在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校门口迎接每一位学生。今年是何智芳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第33个年头。1992年,何智芳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,来到刚刚成立的佛山首所聋哑学校——佛山启聪学校任教。由于经验不足,初出茅庐的何智芳经常一边备课一边偷偷哭,但她从未想过放弃。
白天上课,晚上她仔细复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,查阅大量资料,反复思考,制定教学方案。
2001年,学校开办全市首个听障幼儿语训班,对佩戴人工耳蜗的学龄前儿童开展语言康复训练,何智芳勇挑重担。她和团队绞尽脑汁,为了让孩子们感知气流,他们尝试让孩子吹纸条;为了帮助孩子找准发音点,他们耐心引导孩子摆舌位。
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 何智芳:我们在给他做唇操的时候,嘴要很夸张地发音,一天下来觉得喉咙就会像发烧一样。当时还得协调家长焦急的心情,我还记得当时孩子妈妈就说,那么多年了,孩子也没有讲话,只要他喊我一声妈妈。那时候真的是压力很大。
当语言训练班的第一个孩子喊出那声“妈妈”时,何智芳和在场所有人都泪流满面。如今,作为首批语言训练班成员的小林,已从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毕业,在街道从事助残工作。二十多年过去了,小林与家长还会经常来看望何智芳。
家长 黎女士:当时我真的是没有想到,孩子她有一天能读到大学,我真的很感谢何老师。
在何智芳与团队的不懈努力下,当时90%的受训听障儿童都顺利回归普通学校,融入正常的学习生活。带着这份教育成果,2012年,何智芳被调到佛山市教育局,参与全市特殊教育管理工作。在工作中,何智芳发现,不少在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学生,既跟不上教学进度,也得不到专业训练,家长们都很着急,老师也很苦恼。经过不断尝试与探索,何智芳逐渐找准了方向,针对全市特殊学生的教育工作,推动了“融合教育”“送教上门”等一项项改革举措。
何智芳:通过特殊学校来牵头,普通学校一起参与,组成一个共同体,我们对普通学校进行无障碍的环境建设,还有课程调整,以及队伍的培养。其实特殊教育的教学成果可以说是以毫米来计算的,但只要看到孩子一点的进步,都能够让我们觉得欣慰。
2022年,何智芳调任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副校长。这里的学生障碍程度较重,教师队伍年轻、经验不足,家长反映问题多,面对重重挑战,何智芳再次迎难而上。
何智芳:学校招生的对象是孤独症、脑瘫,还有智障以及多重障碍的孩子,程度障碍还是比较重的。我们重新确定了学校的理念,就是激发潜能,让每个孩子有适合的发展。
何智芳从课程改革入手,把每天的课程分为两大部分,一方面是语文、数学、音乐、美术为主的核心课;另一方面,根据学生需求,采用走班制,开设康复课、兴趣课等课程。
家长 卢女士:儿子上了沟通交往课,还有打击乐。经过了一段时间,他无论从语言和认知,还是运动等方面的技能,都显著地提升了。
多样化的课程设置,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,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生活和学习技能。而只要一有空,何智芳还会到各个班级巡查,学校里的123个学生,每个人的特点、近期的变化,她都熟记于心。
每天,从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,何智芳就没有停歇过,迎接学生、与学生一起跑操、上课、巡堂、组织老师培训、与家长沟通。下班后,她还会阅读大量专业书籍,提升专业能力。
佛山市康复实验学校老师 邓晓琳:我们来学校的时候,她就已经在工作岗位上面了,我们走的时候,她的灯还在亮着。总觉得她有很多的精力,干劲满满的那种状态。
何智芳:要做好特教工作,其实不仅是有爱心、耐心,就能做好的,它需要你用更专业的知识解决孩子的问题。33年的特教生涯,这份职业的魔力,我觉得就在于,它让我永远相信,下一个奇迹就在眼前,让每一个特殊孩子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。